從歐巴馬的就職看台灣教育的脫困
周祝瑛 政大教育系教授
就在台灣社會籠罩在「領消費券、努力消費」的歡樂氣份中,全國大專生休學人數已悄悄突破八萬三千多人,其中因經濟因素而被迫休學人數,更首次超過一萬人。在景氣寒冬下,各級學校失學人數急速增加,失學潮繼續惡化,雖然政府宣布啟動「就學安全網」,以「全面幫助國中小義務教育、部分協助高中職以上」為原則,投入一百卅億元經費,並提供緊急紓困、工讀助學金等救助救助失業家庭子女免於失學。然而在面對寒假開始後與二月中開學註冊時,會不會出現更大的一波「休學潮」?政府及社會如何協助這些家庭困難的學生脫貧,進而讓他們擁有自立自強的能力與機會?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尤其目前政府大多採取以「經費紓困」的方式來進行社會救濟,是否足以因應可能延續一段時日的休學燃眉之急?有待近一步評估。
相對之下,即將就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深感於金融海嘯所造成的社會變動,在許多競選場合公開表明其教育政策,其中包括:改變全國統一標準化教育測驗型式、修正前總統布希時代頒布的「把每個孩子帶上來」(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推行0至5歲幼兒教育、降低輟學率、著重數學與科學教育、擴大高品質的課後補救教育、以工作表現與薪資調整相結合,來吸引優良教師等措施。其中為減輕窮人或低社會階級家庭的負擔,特別針對學齡前兒童的健康、生活、教育等方面進行照顧;而近期正式簽署成為法律的「加強計劃」(“Step Up” plan),希望透過當地的學校和社區組織,提供弱勢學童(disadvantaged children)暑期課程,彌補學生之間的學習成就。然而根據去年三月美國公佈的「建立二十一世紀能力的夥伴計畫」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指出,美國21世紀在全球經濟的競爭能力是否仍能繼續稱霸下去,端賴該國學校體系能否順應時代轉型,培養出具有21世紀所需技能與具競爭力的學生及公民而定?即使在面臨全球金融危機、與經濟轉型期的關鍵時刻,歐巴馬與美國教育界卻仍把焦距放在縮短國內各學校及學生之間的學術表現差距,而不在乎大量新畢業生能否適才適用的問題,也不太關心在未來的新世紀裡,美國下一代是否有足夠的機會能否一展所長,與世界其他國家競爭?尤其也很少提及因為美國金融危機所帶給全世界人民的痛苦,以及造成下一代年輕人提早面臨「教育休學潮」的困境,這樣的思維其實令許多世人擔憂!
儘管許多人指出,在美國政府大力撥款,解救金融危機之際,未來的教育預算已經所剩無幾,歐巴馬上台後能夠挹注多少經費給教育部門,以提升美國教育水準,不無疑問。然而如果說教育是社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推動下一波經濟復甦的重要關鍵,那麼當前該如何在不景氣中逆向操作,讓台灣與美國的學生都能在面對社會嚴酷的現狀,而異軍突起?則是兩國人民所共同衷心盼望。